南宁品茶工作室,桂林夜网桑拿论坛交流,南宁0771sn论坛

中学生辅导

【名校试卷】28届华二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31 14:54  点击:
28届华师大二附中10月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
 积累运用10
1.按要求填空。(5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孔子“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的继承。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以下邀请函中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C )(2分)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甲】兹定于2025年11月10日举行高一年级辩论赛决赛,【乙】诚邀您担任评委,时间定于下午17:00-18:00,地点是学校音乐厅?!颈?u>如果您能抽空出席,我们将不胜荣幸,【丁】由衷期待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会
2025年1020日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以下说法不能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D  )(3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
 阅读70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3-7题。(17分)
学完课文《劝学》后,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并围绕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展开学习研讨。
①从这里,便逻辑地引向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荀子认为,人要与自然相奋斗,才能生存。因之荀子也就强调刻苦努力,强调人必须“学”??鬃印堵塾铩芬?/span>“学而”为第一章,荀子也是以“劝学”为首篇。但尽管荀子也以“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作为“学”的内容和全程,“学”在荀子的解释里,由于上述思想背景,却具有更为广阔的意义。他论证说,“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把“学”与“为”联结了起来,使“劝学”与“性伪”有了内在的联系。这个“学”实质上便已不限于“修身”,而是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      ”。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经验之谈提到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而且它也成为荀子的整个理论的脊梁骨架,使荀子的“礼论”“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由之而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沈姐的语文课堂。这个严整体系的逻辑基础正是这样:人类(社会)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组合在一起“群”)而与自然相奋斗(对付外在的自然),这就产生了“礼”;“礼”是为了“分享”“止争”,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而建立起的规范秩序;这秩序正在于克制、改造、约束、节度人的自然欲求(改造内在的人性);因此要维系这种社会秩序(外)和节度自然欲求(内),就必须“学”,必须“为”,必须“伪”;可见“学”“为”对于人便有关系存在的根本意义。这样,“学”“为”在荀子这里也达到了本体高度。孟子的“学”是“收放心”,回到超越的善的心性本体;荀子的“学”则从“木受绳则直”的外在规范,而可达到“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宇宙本体。
②正是在这基础上,出现了“天人之分”的观念: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小人错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曰退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③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它充分表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力量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荀子把这种气概提到了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最高度: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④虽然这里讲的是统治者必须努力学习,积极治理,使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天地“同理”,但它在理论层次上突出了人能主宰万物而与天地并立,无须任何神意干预的奋斗理想。荀子说,“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这正是儒家积极精神的极大发扬。如果说,孟子对孔学的发扬主要在“内圣”,那么荀子则主要是“外王”。“外王”比“内圣”具有更为充分的现实实践品格,也是更为基础的方面。人类的心理、道德是在外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并逐渐内化、凝聚和积淀的。所以,荀子强调的方面,实际是更为根本的一面。而“      ”。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吗?
——节选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3.最适合填入文章两处划线部分的句子是(  A  )(2分)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根据文意,推断最有可能是作者上文所论述荀学“第一大关键”的一项是(  D )(3分)
A.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B. 荀子对“人道”的看法
C.荀子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D. 荀子对“礼”的看法
5.上文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荀易庸记要”一章的第一小节的部分内容,下列最有可能是这一小节的标题的一项是(  B  )(3分)
A.天人之分 B.人的族类特征  C. 儒家世界观的建立   D.天道与人道   
6.以第④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语言特色。(4分)
①说理方式:将荀子与孟子对比,比较荀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的不同,在比较中揭示出荀子思想的意义。【写引用论证分析恰当也可给分】
②语言特点:学术性与严谨性。如关联词语的使用,“虽然……但”体现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剖;两个“主要”既比较了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差异,又不排除孟子思想中也有“外王”,荀子思想也有“内圣”,避免偏激而引发误解。
7.学完本单元后,班级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荀子思想是否依然能给我们启发?”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本文内容,写一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5分)
①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中称之为“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AI时代我们要善用工具,利用AI的同时不丢失人最本质的能力,“役物而不役于物”,且AI本身也是人的智慧产物,是人创造的工具。因而,更不能因AI而丧失了人的思考能力,便使人与禽兽无异?!靖爬ㄔ墓鄣?分,结合现实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②荀子强调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AI时代容易导致我们轻易获得答案,而忽视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实践,失去实践的“学”未必是真正的“学”,更偏移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现实品德,乃至“人的族类整体气概”?!靖爬ㄔ墓鄣?分,结合现实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如学生结合自己对荀子的理解,如果写到当下“学”和荀子观点的差异,也可给分?!靖?分为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回归夜
蒋宁
香港回归那一夜,高伯伯全家从外地回到了村子里。爸爸特别高兴,赶在晚饭前早早地拉着小小去伯伯家。他们是打小的玩伴。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遭遇的苦难不相上下。后来有了机会,高伯伯把家里的几亩田地交给小小爸爸,说走就走,在外面的世界打下了一片天地。高伯伯偶尔回村时,想带小小爸爸一起干。小小爸爸实在走不开,每次都说,他这辈子就当农民了,他做不到的事情希望将来儿女们能够实现。每当他这样说,小小就深感重负,不寒而栗。
村里地形颇不平坦,伯伯家在一个高高的坝子上,那上面住了有十来户人家。日常的黄昏笼罩着一切,小小和爸爸穿过稻田和蝉鸣走到伯伯家时,伯伯家已是炊烟袅袅了。从丽姐是伯伯家最小的女儿,只比小小大三四岁的样子,正在厨房里掌勺。这让小小感到很惊奇。伯伯和他的两个儿子已然是城里人的模样,他们忙着招呼爸爸坐到电视机前。大人们絮絮叨叨地说着闲话,小小坐在爸爸旁边,无所适从。
晚饭终于开始了,小小最害怕的一幕也开始了。没人能明白她对到别人家吃饭的恐惧,尤其是在人太多的人家。入座时,爸爸跟伯伯推让了半天,最后还是把老太爷排在首位,好不容易才排定座次。大妈端菜上来,看到小小一个人还坐在电视机跟前,便招呼她过来坐。饭桌上,碗盏菜盘堆叠,酒杯已经倒满,她挑了个挨门边的空位坐下。大妈不停进进出出,端菜上来。餐桌上,盘子挨着盘子,碟子架着碟子。小小默默地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问小小读几年级了。爸爸代她回答:“刚刚考上高中。”伯伯从桌子那头大声夸赞:“要好好学习,你从丽姐就不爱读书。”小小不知道如何应对,连普通的谦虚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蚊子开始到处乱飞。
从丽姐终于忙完从厨房进来,但她并不坐到桌上吃饭,而是忙着给长辈和哥哥们添酒,俨然一副成熟懂事的样子。
饭后,大家再次坐到电视机前,专心地看香港回归的新闻直播。每当有重要人物出场,伯伯和爸爸就会简要评论一番。蚊子围着双腿乱转,时不时猛咬一口。小小不敢大声拍打,怕影响到大家。
从丽姐收拾好碗筷,坐到小小旁边来,跟大家一起看电视。不知为什么,她突然大声讲起话来,声音清脆悦耳。两个哥哥也加入讨论。他们在说什么,小小一点也听不懂,也许是走神了。他们懂得真多??!安静的夜晚,因为从丽姐的加入,变得活泼而生机勃勃。小小想到自己家里从来不曾有这样快乐自由的气氛,她原以为平静的夜晚已经是最好的夜晚。
新闻直播的时间似乎很长,庄严的仪式仿佛连接了整个外部难以想象的广阔世界与电视机前的这间堂屋。
从丽姐站起来,拉着小小到她房间,递过来一包衣服,说都是八成新的,没怎么穿过。又提起一条裙子说:“你换上试试。”小小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换过衣服。
小小感到脖子那里已经泛起红晕,幸好头顶的灯光也是昏黄的。七拽八拽之下,她扭扭捏捏地换上了裙子,是条长裙子。因为她身量不高,几乎要拖到地了。从沈姐的语文课堂。丽姐在旁边拍手叫:“好看好看,就是你太瘦了,而我又太胖了。”
小小这才定睛看了她一眼。她并不胖,娃娃脸,皮肤很白,不像小小被晒得黑黢黢的,和刚才在厨房里掌勺的样子也不大像。
“就穿这件吧,别换下来了。”大妈也许是觉得好衣服穿起来,才算不浪费了。
“要是穿双高跟鞋就更好了。你没有高跟鞋吧?可惜我这次也没带。”从丽姐说。
小小一直以为只有电视里那些人才穿高跟鞋的。
小小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堂屋的。她坐到椅子上的时候,裙子大半都落到了地上。她想把裙子边折起来,又怕引起人注意。到后来,她发现穿长裙子也有个好处——蚊子似乎飞不进来了,只在裙子边打转。
小小等了又等,渐渐没有人讲话了,电视里的新闻好像进入了尾声。从丽姐和大妈是不是都去睡觉了?
“你们在这儿过夜?”伯伯的声音突然响起。
爸爸猛然站起来,他刚才好像是打了个盹儿:“不啦不啦,我们走了。”
他站起来,小小也跟着站起来。
走出门的时候,爸爸有一点摇摇晃晃。小小特别担心,生怕他会晃倒了。
幸好,幸好,在伯伯的一再挽留下,爸爸终于和他告别了。当身后的门轻轻关上时,小小松下一口气来。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夏夜的风特别凉爽,爸爸走着走着又清醒了过来。他突然注意到小小的裙子,大声问:“谁叫你穿的?”
“从丽姐给的,大妈不让我换过来。”小小有点害怕,爸爸为什么突然会不高兴呢?
“唉。不该带你来的。”
听到爸爸这样讲,小小突然间百感交集,觉得很委屈,又说不清是为什么。
“你都考上高中了,只要好好努力,以后也会有好日子过。”
好日子就是有裙子穿吗?小小并不这样想,也不渴望其他的好日子。她渴望的是像从丽姐那样大大方方地大声讲话,从从容容地做事,而不是待在黑暗的角落里,紧张地揣度他人的一举一动,不能选择,因而无法拒绝。从高高的坝子上一直往下走,连微弱的星光也不见了,酒醉的父亲竟然没有摔倒,小小穿着长长的裙子竟然也没有摔倒。
终于回到自己家,已是深夜。在这个重要的夜晚,小小感到自己的人生仿佛刚刚开始。
8.小说将背景设定在香港回归之夜,有何用意?(3分)
本是农村的两户人家关心着香港回归的国家大事,(1分)同时,农村长大的小小又第一次见到了城里人的打扮谈吐,大大开拓了小小的视野,从而萌生出改变现状的渴望。(1分)通过电视连接农村小屋和外面的广阔世界,这一特殊的日子更好地表达了城乡碰撞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影响。(1分)
9.分析文章三处画线句写到“蚊子”的作用。(3分)
第一次借蚊子暗示小小坐立不安,尴尬惶恐,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社交场景。
第二次被蚊子猛咬却不敢拍打,更进一步体现了小小的谨慎、惶恐。
第三次当她穿上裙子,不再受蚊子干扰暗示小小在与从丽姐和高伯伯一家的交流中似乎不断明晰了自己的处境和渴望。
10.回家路上爸爸和小小的对话颇有深意,试分析当时两人的心理活动。(5分)
在文末,酒醉的爸爸叮嘱小小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的生活。爸爸担心小小迷恋上这些好看的衣服,(1分)【或父亲误认为小小出于虚荣而拿了好衣服,对她的行为感到不满】又担心小小因此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1分)也因担心孩子渴望进城而自己所帮有限而心生愧疚,(1分)因而说了“不该带你来”
而小小觉得委屈,是因为她并没有迷恋物质生活,(1分)但又不完全明白爸爸的话里的含义,(1分)也或者此时还未完全明白此行究竟会给自己未来的人生的带来怎样的变化(1分),且已心生对城市生活(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1分),因而“百感交集”、“说不清是为什么”。【写到5点即可】
11.课堂上讨论小说中“小小”这一形象时,晨晨同学认为其与铁凝笔下的“香雪”异曲同工,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不完全同意。小小与香雪确实有相似之处,作为收到城市文明冲击的乡村女孩,又都是经手良好教育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1分),同时,她们的性格又多羞涩而寡言,心中有隐约的丘壑但还难以表达出来,(1分)在无人知晓的沉默中完成自己的救赎,但在这救赎之后会陷入更大的迷茫从而走入更深刻的人生课题。(1分)【补充:他们都不止对物质的渴望,也有精神的追求(1分)】
所不同的是,香雪在时代变革的前沿,由个人价值上升到家乡情怀,带着带领家乡共同进步的梦想追求自我,(1分)而小小立足于人更本质的对于自我的探索和追求。(1分)
【相同点最多3分,写满5分为止】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轮台子   
【北宋】柳永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山,芙蓉渡头,鸳鸯滩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蛾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注】①此词为词人入仕初期游九嶷山时所作。那时词人虽有才名,但因其放荡不羁之性格而不受朝廷重用。
12.对这首词中意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残月”表达与亲人分离的痛苦。
B.“老松”表达对君子人格的坚守。
C.“枯柏”暗含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D.“猿啼”表达对功名利禄的厌倦。
13.结合注释,分析词人寄寓的情感。(5分)
此词当为词人入仕初期游九疑山时所作。那时词人虽有才名,但因其放荡不羁之性格与时宜不合,因而不被朝廷所重用。对此词人既有怀才不遇的怨尤又有对朝廷用人原则的无可奈何,
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在封建的纲常伦礼束缚下,词人又不敢把这种怨尤和无可奈何直接用诗词的形式表露出来,只能以倦意仕宦的情感抒发,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词之上片词人以九疑山之乡景乡情的如诗如画表达对清幽恬淡的田隐山居生活的向往;以九疑山斑竹的典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从而提出倦意仕宦的主题。
词之下片则直接表达“干名利禄终无益”莫如回转家乡和亲人相聚的思想。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
吴文炜传
【清】戴名世
①吴文炜,字山带,广东南海人。为人朴茂笃行,与人交有至性。于书无所不读而亦能诗善画时时行吟道中其有所得名章隽句即为人诵之解衣盘礴旁若无人。其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凝神谛视,举笔貌之,洪纤毕肖,有力者往往以金帛购之不能得也。
②少为诸生,不屑意进取。尝读书,辄慕临晋谢陈常之为文也??滴豕镉?,陈常以检讨为广东主考,其友劝之曰:“君固无志于进取,  检讨固君所诵法者,今为主考,君出试,宜得游其门下,以慰畴昔之愿,不亦可乎。”遂出试,果举第三,而先是检讨乡举亦第三,盖检讨以己之科名处文炜,其爱之如此。
广东有名士曰陈恭尹、屈大均,皆持高节,不妄交游,而独时时与文炜相过从不厌。大兴人薄有德负气好交游,延文炜主其家,遍赞之宾客。越二年,广东巡抚高中丞使其子入都应试,聘请文炜与之俱行,文炜不获辞,然再入京师,非其志也。
顷之,疾大作,就医于行唐。知行唐县刘某为文炜故人,已而不得志于行唐,辞入京师,次定州,遇有德家人以函来,发函视之,则参药也。文炜叹曰:“我友不忘我也,然命已止此矣,将奈何?”行至良乡,卒于车中。将死,告其仆曰:“身后之事,有高公子及薄君在,汝勿忧。”于是公子为具棺,而有德亲视殡殓,复相与谋归其榇,而雕刻其诗文以行于世。
【注】①检讨:指翰林院检讨,明清时期设置的史官官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举笔 (        (2)辞入京师,次定州      
1)描绘,描摹 (2)停留,临时住宿(2分)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洪纤毕肖 ( B   )
A. 仿效      B. 相似,类似   C. 细微     D. 削弱
2)而独时时与文炜相过从不 A )
A. 嫌弃     B. 满足         C. 压抑     D. 困倦
16.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C  )。(1分)
A.因     B.且             C.然        D.则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六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6分)
于书无所不读而亦能诗善画时时行吟道中其有所得名章隽句即为人诵之解衣盘礴旁若无人
于书无所不读/而亦能诗善画/时时行吟道中/其有所得名章隽句/即为人诵之/解衣盘礴/旁若无人(6分)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大兴人薄有德负气好交游,延文炜主其家,遍赞之宾客。
大兴人薄有德胸怀正气,喜欢结交朋友,邀请他寄住在自己家,在宾客面前一一赞叹他。(负气,延,主,遍赞,倒装)(4分)
19.②段写了吴文炜的多位友人,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友人劝他参与科举,侧面体现他的才华与不慕名利。
广东名士一般不与人结交,却乐意与吴文炜交往,可见其人品高洁,不慕名利。
薄有德对其赞赏,后又为他寄药,死后为他治丧,可见其才华/人品。(4分)
【概括两位朋友的具体事例2分;分析人物形象的两个维度,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唐】柳宗元
①自吾居夷,不与中州人通书。有南来者,时言韩愈为《毛颖传》,不能举其辞,而独大笑以为怪,而吾久不克见。索而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
②且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而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甲)《诗》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故学者终日讨说问,呻吟习复,应对进退,掬溜播洒,则罢惫而乱,故有“息焉游焉”之说。(乙)大羹玄酒,体节之荐,味之至者。而又设以奇异小虫、水草、楂梨、桔柚,苦咸酸辛,虽蜇吻裂鼻,缩舌涩齿,而咸有笃好之者。文王之蒲菹,屈到之芰,曾皙之羊枣,然后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独文异呼?(丙)而不若是,则韩子之辞,若壅大川焉,其必决而放诸陆,不可以不陈也。(?。?br /> ③且凡古今是非六艺百家,大细穿穴用而不遗者,毛颖之功也。韩子穷古书,好斯文,嘉颖之能尽其意,故奋而为之传,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以励,其有益于世欤!是其言也,固与异世者语,而贪常嗜琐者,犹咕咕然动其喙。彼亦甚劳矣乎!
【注】①《毛颖传》:韩愈所著。将毛笔拟人化,笔用兔毛制成,颖指笔锋,故将笔的姓名拟为“毛颖”。为游戏之文,故有人批评韩愈“以文为戏”。俳(pái):戏谑,玩笑。③体,指牲全体。节,指部分。荐,进献。④芰:菱角。
20.第①段中作者表达的态度是(  )。(3分)
A.表达自身久居于荒蛮之地的苦闷。
B.表达作者对世人肤浅见解的讽刺。
C.表达作者对韩愈独特文风的赞赏。
D.表达对韩愈无端遭受指责的愤慨。
21.下面这句话出自原文第②段,把它放回文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韩子之为也,亦将弛焉而不为虐欤!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欤!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分析本文②段是怎样针对现实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的。(5分)
①文章回应时人对韩愈《毛颖传》俳谐文体的质疑。主张文章风格应兼具奇崛与雅正,批判当时文坛机械模拟、浮华堆砌之风。(针对性分析2分)
②援引《诗经》《史记》等典籍,论证滑稽诙谐之作亦可承载治世之道,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2分)
③以食物五味作比,形象通俗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文学创作应容纳多元风格,反对盲目模拟古文的僵化倾向。(2分)(5分)
  写作70
23.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已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据统计,2025上海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读书热潮。但调查显示,2024年上海市民人均阅读量仅为10.03本,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30-40本的读书量,差距明显。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相关课程
相关资讯
思源校区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思源教育
沪ICP备11008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