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文言文小故事:16-20
日期:2025-10-11 09:41 点击:
中国历史人物文言文小故事:16-20
十六、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人物小传】
赵广是合肥人,宋代书画家。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十七、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峄?/span>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人物小传】
王冕(131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
十八、文徵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人物小传】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十九、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人物小传】
张溥(1602—1641),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明朝晚期文学家。
二十、顾炎武手不释卷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蚓缎衅皆笠?,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人物小传】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